一、團體名稱:人際溝通訓練團體-當T28遇上GD92 二、團體目標: 1、協助成員在人際溝通中運用基本互動的技巧。 2、協助成員發展良好人際關係。 三、團體性質:封閉團體、結構團體、訓練團體。 四、領導者及訓練背景: 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大四學生,曾修過諮商理論與技術、團體輔導、團體諮商、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人際關係、青少年心理與輔導、行為改變技術等相關課程。 五、團體對象:彰化師大附工學生 六、招募方式與甄選標準:採班級分組方式參加 七、時間頻率與次數:一週一次,一次50分鐘,共六週進行 八、地點:團諮室 九、理論依據 瑞斯認為青少年在社會發展上有下列六項任務: 1.與人建立關懷有意義與滿意的人際關係。 2.與不同背景、經驗及思想觀念的人交朋友,擴展兒童期的友誼層面。 3.在社會團體中尋找接納、隸屬、認同與地位。 4.將兒童期的同性興趣與玩伴轉向異性的關懷與情誼。 5.學習與異性交往的方法與技巧以促進個人與社會發展,並且有益於未來擇偶與婚姻的成功。 6.尋找表現被接受的男性或女性的性別角色並學習適性行為。 青少年若能與同儕建立密切的友誼,對促進其社會能力的充分發展極為重要。同儕友誼具有下列功能:1.分享共同的興趣2.相互幫助與扶持3.協助解決人際衝突4.減低個人身心改變所帶來的不安全感與焦慮5.重新界定自己與獲得力量6.能夠順利地進入成人社會7.避免心理上的孤單與寂寞。(黃德祥著
民85) 青少年期間同儕群體中的同伴關係是成人社會團體中的同伴關係的先驅。透過同儕團體的成員關係,青少年開始學習評價社會團體組織,以及他們在其中的地位及方法。同時他們也在自己所在的團體情境中進行一種自我評價的過程。他們對於他人對自己所持的看法極為敏感,且專注於被同儕接受這一個需要。同儕團體能支撐青少年的自信,或為一致性與服從提供一種持續的壓力。在大多數情況下當青少年在嘗試學習成人的角色時,同儕之間會提供一種相互支持的氣氛,在青少年階段同儕可謂扮演重要的角色並持續彼此影響著。(郭靜晃、吳幸玲譯民82) 十、理論基礎: Ψ第一次團體理論基礎 團體的初期階段是一個定向和探索的時期:確定團體的結構、相互熟悉並探討團體成員們的期望。在此階段協助團體成員彼此熟悉有助於團體凝聚力的形成及信任感的建立,以使團體能得以持續發展。此外建立團體成員對團體的認同感與確定成員在程度上有多大的意願要成為一個積極主動的團體的成員是初期階段的重要工作。確定成員是否繼續參與團體並在團體中保持一個人化的個別性及作出承諾。藉由瞭解成員當下的情緒狀態可以得知團體的氣氛及成員的準備狀態。團體規範則是一個團體運作、秩序維持的準繩。藉此可以讓整個團體在一個安全的環境下運作。 Ψ第二次團體理論基礎 人際的系統很少停止在同一點上。當一個系統的各部分對另一系統產生反應時,系統就參與其中並發生變化。人與人組成了人際關係,透過雙方相互信任和相互依靠,便會產生持久與親密的關係。但是另一種人際關係是具有一定的距離,雙方彼此保持謙恭又彼此遠離。大多數的人際關係都非絕對的,而是介於這兩種狀況之間的中間地帶。而彼此之間的空間距離就代表著關係的親疏遠近,距離近的彼此的關係是較親密的,距離遠的關係是較疏遠的。因此藉由人際關係圖可以瞭解自己與周遭朋友的互動關係。 Ψ第三次團體理論基礎 根據周哈里窗的自我覺察模式,欲使個體覺察自我行為與感覺的程度,以及探討其他人對自己行為與感覺的了解程度,須以「自我覺察程度」與「他人了解程度」兩向度來說明,此兩向度彼此交互影響,會產生團體內人際互動的狀況。
周哈里窗這個概念提出的目的,是希望人們能掌握自己的四個部分,並且透過某些刻意的做法,使開放我能越來越大,而其他三個部分越來越小。 此外經由自我坦承,常引發別人的回饋,進而更有助於盲目我的減少。 因此當我們從別人處得到某些回饋時,我們會更了解自己,並且在這種人際主動之下,一種彼此分享、信任的關係逐漸展開,這對一個人事非常有利的。 至於未知我的減少,可藉著自我省察後所獲得的頓悟、自我觀察獲得的新了解以及增加嘗試的機會等來著手。 Ψ第四次團體理論基礎
非語言溝通包括語言和音調,它們是在符合社會規範之下被刻意使用著。非語言溝通有以下幾項特點:1.非語言溝通是較模糊的。2.非語言溝通是持續的。3.非語言溝通是多重管道的。4.非語言溝通呈現較多的情感狀態。5.非語言溝通的涵義有文化上的差異。而其功能有:1.補充意義。2.能用來代替字或句子。3.是語言中情感的論據。4.可管制交談或溝通中的互動。眼光的接觸、面部表情、姿勢、手勢和姿態是五種主要的肢體動作類型。尤其是眼光接觸特別重要,對方可以從眼光接觸裡判斷你訊息。雖然語言和非語言溝通再互補時能達到最佳效果,但是非語言線索可以取代或和語言符號相牴觸。一般而言,非語言溝通在語言和非語言訊息衝突時較容易被信任。
不良的傾聽會浪費時間、破壞溝通,許多人往往忽略傾聽的技巧;有效的傾聽是溝通的要素。傾聽的歷程可分為以下幾個:1.注意---集中注意力。2.了解---積極傾聽。3.記憶---訊息的保留。4.評價---批判性傾聽。當我們對於對方所陳述的訊息能全盤的了解與接收、注意其非語言線索,並做出適當回應,則能增進雙方的溝通關係,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在本次活動中,藉由只使用非語言來傳達自己的意思,以及不同傾聽類型對於溝通所造成的影響,使成員理解到傾聽的重要性。 Ψ第五次團體理論基礎
同理心是有效的反應技巧之基礎,必須藉由偵查和確認他人的情緒狀態,並且給予適當的反應(Robert
J. Campbell, Norman Kagan, and David R. Krathwohl,1971)。同理心強調知覺技巧,在前次團體中就建立關於口語及非口語線索的概念,有助於在這次的活動中,學習同理心的運用。在Rudolph(1996)建設性處理人際衝突的原則中,提到追求共同目標,與正確的表達自己的需求、計畫和目標,可以降低衝突或使衝突產生正向結果,而同理心的訓練,可以幫助成員用他人的角度來看事情,有助於建立共同的目標;我訊息的使用,則可以在衝突情境中,順利表達自己的想法,而不會引發更激烈的衝突。
在這次團體的活動設計,藉著成員彼此分享的衝突經驗,讓成員練習偵查並確認分享者的情緒,並由leader引導示範,表演出同理;另外,讓成員練習根據自己的衝突情境,以我訊息表達自己的感覺,讓成員以建設性的方式處理人際衝突。 Ψ第六次團體理論基礎
對分離這一事實有些感傷和焦慮是團體在結束階段常見的特徵,而這階段的任務就包括處理對分離和結束團體的情緒,評價團體的影響作用,把所學推廣到日常生活情境去等;而領導者在這階段的任務包括協助團體成員處理面對結束可能會有的情緒,加強團體成員已經做出的改變,提供機會讓成員表達和處理在團體中未解決的問題,讓成員互相提供有建設性意義的回饋等(Corey,1995)。 在第六次團體的設計中,暖身活動的回顧就是帶成員準備進入結束的狀態,在自畫像的活動中,可以讓成員有彼此回饋的機會,同時在回饋中強化對自己的印象,最後結束部分,以歌曲緩和成員的心情,並且讓成員有機會評估團體對他的影響,此活動有助於成員完成團體最後階段的任務。 十一、參考書目: 1.李燕、李浦群譯,黃麗莉校閱民(民84)
人際溝通,揚智。 2
.Rudolph F.Verderber、Kothleen S.Verderber著,曾瑞真、曾玲岷譯(民85)人際關係與溝通,揚智。 3
.Ed E.Jacobs等人著,程小蘋譯(民84)
團體諮商-策略與技巧,五南。 4.
Gerald Corey著,張景然、吳芝儀譯(民84)
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揚智。 5.黃德祥(民85)
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6.郭靜晃、吳幸玲譯(民87)
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 十二、單元設計大綱 當T28遇上GD92
十三、分次單元方案設計 人際溝通訓練團體
第_1_次團體
人際溝通團體
第_2_次團體
人際溝通訓練團體
第_3_次團體
人際溝通訓練團體
第_4_次團體
人際溝通訓練團體
第_5_次團體
人際溝通訓練團體
第_6_次團體
十四、附件 著作權聲明: 1.本文經作者同意提供本【諮商專業倫理研究室】網站使用,著作 權歸作者與本網站所有 2.讀者可基於教學,訓練與研究之用途列印本文,但在此等用途使 用時不可向進一步之使用者收費 3.本文不可在未得作者同意下使用於出版、販賣等商業營利行為 4.當你進行列印或儲存等使用本文之動作時,即表示同意遵守上述 聲明之約定 5.本著作權聲明視為本文之一部份,讀者於使用本文時應同時加以 呈現 6.基於推展學校輔導工作之目的,各校輔導人員可更改此方案內容 以為各校所用,此等用途時請加註參考自本文之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