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團體名稱:DISCOVERY---自我探索團體 二、團體目標: 1.
透過團體實作與分享幫助學生探索自我,進而更瞭解自己。 2.
成員能統整自我概念並悅納自己。 3.
成員能培養正向的自我態度。 三、團體性質:結構性、固定成員團體 四、領導者及訓練背景: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四年級學生,曾修習過諮商理論與技術、團體輔導級團體諮商、發展心理學、人格心理學、諮商倫理等相關課程 五、團體對象:彰化縣立彰安國中之學生 六、招募方式:由彰安國中輔導室自行進行招募國一或國二學生 七、時間頻率及技術:一週一次,一次45分鐘,共六週 八、地點:彰安國中諮商室 九、理論基礎: (一)基本理論 本團體的設計是基於心理分析學者艾瑞克遜所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理論,艾瑞克遜將人的一生分為八大階段,每一階段都必須完成該階段的任務,克服該階段的心理危機。根據艾瑞克遜(Erikson)心理社會發展論,人生八個發展階段中,每階段的生活,都可能形成個人的心理危機,而Erikson將危機視為生命的「轉捩點」,是發展上往前進或倒退的關鍵點。在這些轉捩點上,我們可以藉由解決內在衝突而往前發展,或因解決衝突的失敗而退化。我們的生活,絕大部分正是各個階段裡所做的選擇造成的結果。 青少年正處於自我辨識與自我認定的時期。這個時期亦是自我對自己的看法、角色任務認定與社會地位形成的重要時期,依據艾瑞克遜(Erikson)的看法,青少年時期的發展危機主要與其辨識、認定與認同有關。如果個人對自己的了解深刻,知道自己應扮演的角色,並且知道人生的意義與方向,將有助於個人價值體系的形成,使個人的生活哲學得以建立,並使人生具有方向與目標,不至於產生迷失或混淆,達成自我統合狀態,此即為青年期的目標。「追尋認定」是一生的過程,在青少年時期變成生活的重點,而且可能在成年期不時地出現。這種想瞭解自己和世界的努力是一種健康、重要的歷程,它有助於增強成年期的力量。 接著我們談到關於自我概念部分。在青少年時期發展正向的自我概念是一重要的階段,所謂自我概念係指個人對自己的理念、情感與態度的總合,亦即自我概念是個人試圖解釋自己、建立基模,以便將對自己的印象、情感和態度組織起來,簡單地說,自我概念就是個人對自己的整體看法,伍爾霍克(Woolfolk,1987)以為其特性之一是具有他人取向,即自我概念會強烈受到他人的影響,是經由個人與他人的互動、別人的回饋與評價中,日積月累的形成自己對自己的看法,因此積極的自我概念是來自於環境中的成功的運作,並且來自於環境中被重要他人的看重,而這二種經驗最有助於建立積極的自我概念,因此希能由此方面,透由分享、討論青少年有的正面的經驗和感受提升並發展其正向且積極的自我概念。 再者,赫爾(G.S.Hall,1996)提出【風暴與壓力】的青春期人格理論。他主張青春期劇烈的身體變化會導致重大的身心變化。而在這個時期的青少年會充滿強烈且不定的情緒。這是青年期必然風暴期的想法,多年來被廣為接受。但是我們可以試著先協助青少年減輕這風暴所帶來的不好影響,例如情緒不定等,並提供他們更多的壓力、情緒策略支持,協助他們渡過徬徨不安的青春期。壓力本身並沒有絕對的好壞,人們對壓力的正負面評價會因需求、價值觀、性格而有所不同。有人喜歡刺激,而有些人則安於現狀,喜歡刺激的人追求變動,如果生活中壓力指數太低,會感到無聊;安於現狀的人追求穩固,對於生活壓力指數變動比較敏感。此外,每個人內在的自我強度與外在的支持資源不同,所以抗壓度也有所差異。適中的壓力會激發人們的最佳潛能,適中的壓力指的是壓力指數比抗壓力稍微高一點,也就是勝任的任務要求比自己現有的能力稍微高或者困難一點。 (二)活動設計理論基礎 第一次團體 團體的初期階段,其性質是探索和定向的階段。此階段領導者的任務有: 一、說明團體的性質、目標與進行方式。二、領導者示範自我開放。三、鼓勵成員表達內心的感受。四、幫助成員建立個人的具體目標。五、探討成員對團體的期望及澄清其疑惑。(Corey,1982) 說明團體的性質、目標與進行方式,可以協助成員瞭解整個團體的架構,可以協助成員在團體中勇於嘗試、冒險,並將團體中的經驗運用連結到團體以外的情境,此外,成員明白團體中活動的進行方式,也能減低成員的緊張感,使活動能更順利的進行。協助成員彼此認識,有助於團體凝聚力的形成及信任感的建立,使團體能夠繼續發展。第一次團體,領導者帶領的態度會深切地影響團體的氣氛及成員在團體中的舒適程度,領導者應傳送溫暖、信任、助人的、了解的與正向的尊重,使成員感受到正向的團體氣氛,有利於成員建立對團體的信任感。 領導者示範自我開放,能拉近領導者與成員之間的距離,同時也是一種鼓勵成員表達內心感受的引導行為。讓成員分享對團體的期望,可以讓領導者知道成員不同的需求,進而澄清團體的目標。此外,第一次團體進行時,需要訂定團體規範,以作為團體運作、維持秩序的標準。 第二次團體 自我概念〈self-concept〉是指個體對自己多方面知覺的總合;其中包含了個人對自己性格、能力、興趣、欲望的瞭解,個人與別人和環境的關係,個人對處理事物的經驗,以及對生活目標的認識與評價等〈張春興,1991〉。每個人對自己會有一種看法,認為自己是個怎樣的人,並會對自己產生喜歡或厭惡的感受,也會對自己有所評價,認為自己是有用的人或沒價值的人〈黃惠惠,民85〉。Carl
Rogers認為在個人的思想和經驗中最重要的部份是對「我」的看法,即自我概念。它會影響個人如何去認知周遭的世界,進而影響一個人的行為〈張春興,民81〉。 構成一個人的自我概念的因素,包括個人生理方面的特質、智能方面的特質及社會/心理方面的特質。生理方面的特質包括:身體狀況、外表長相、身材等都會影響對自己的看法。一般而言,生理條件較好的人,如面目皎好、身材美好、身體健全的人對自己有較積極的看法,所以有些長得比較胖、太高或太矮的人對自己教缺乏信心。智能方面的特質是指個人的智慧能力,如記憶能力、辨識能力、判斷能力、推理能力、創造能力等,這些能力高的人對自己有較高的評價。社會/心理特質包括個人所扮演的社會角色、其所具備的個性特質及各種習得的能力,如藝術方面的才能、運動方面的才能、學術方面的能力……等。扮演不同的社會角色對個人的自我概念也有影響,例如擔任較高職位者,如理事長、社長、班長、教授、董事長……等,對自己有較高的評價;個性較樂觀開朗、積極進取的人對自己較有信心,自我概念也較佳;而多才多藝或各種能力高者也傾向於對自己有較正面的看法。 自己對自己的看法、自己對自己的評價又是如何形成的?自我概念或自我評價並非與生俱來,自我概念可以由三方面的體察而來: 〈1〉從他人對自己的態度、反應以及評語中來瞭解自己 〈2〉從自己和他人的相互比較結果來瞭解自己 〈3〉從比較現在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來瞭解自己 由以上我們可以得知,自我概念是在成長的過程中,從與別人互動中得來的,從別人對你的反應、回饋、評價……等,來認知自己、評論自己。例如從別人對自己的態度是冷淡或是熱烈,我們就會對自己有不同的認定,別人熱烈的對待我,我就較可能認為自己是受歡迎的,是有價值的;反之則可能認為自己不受喜愛,因而產生自卑。尤其個體生命中的一些重要他人〈significant
others〉,如父母、老師、配偶或某些上司或朋友……,這些人對你的反應、評價,對於形成自我概念更具意義。另外,個體也會在與別人的互動過程中,從與別人比較中來論斷自己,尤其是與自己的同儕團體〈peer
group〉或參考團體〈reference group〉比較的結果更具意義,發現自己在自己的同儕團體或參考團體中是優秀的或表現不佳的,很容易就依此來評價自己、看待自己。 青少年對自己的概念如何,會影響其自我抱負與人生觀,影響其一生的發展。有良好的自我概念,則自我能清楚掌握自我,能接納、尊重、統整自我,進而能夠自我實現;如果是不良的自我概念,則因無法正確掌握自我,因為不知、錯知、甚至否定,造成自卑自貶、自譴自責、自怨自尤、自暴自棄。進一步說,有健康的自我概念的人即是心理健康的人。反之,擁有不良自我概念的人,因為缺乏自知自覺而無法掌握自己,常使用不適當的自我防衛,其結果不是為自己貶抑、退縮,就是向外攻擊、破壞,往往容易觸法網、深陷不拔〈張淑美,民78〉。 第三次團體 所謂特質(trait)是指個人有別於他人的特性,這些特性是較為永久且一致的。當我們私下裡,利用友善的、小心的、容易興奮的、有智慧的或焦慮的形容詞,來描述我們自己或別人時,我們就是採取特質論的方式。特質論心理學家特別著重於探討下列二件事:決定基本人格特質,以便有意義的說明人格。雖然不同的心理學家所發現的基本人格特質不太一致,但卻有二個向度是重複出現的,這二個向度是內向-外向以及穩定-不穩定。內向-外向是指個人基本的著眼點指向自我(自己)或指向外在世界的程度。穩定-不穩定是指情緒上的向度。穩定的個人通常具有適應良好、令人信賴等特質,而不穩定的個人則容易憂鬱、焦慮及發怒。但事實上,人格的特徵不能決定人會怎麼做,因為行為是會隨情境不同而改變。
第四次團體
阿德勒將價值的概念歸納為四種形成:1.價值是永恆的真理,存在於上帝心靈,為不帶驗證而自明之永恆理念。2.價值是內涵於事物中,為該事物滿足人類需欲的潛能。3.價值為個人或團體所具有,係源自生理或心理需求之偏向。4.價值即行動。每個人的價值觀並非與生俱來的,而是會隨著本身與環境之間的互動而不斷的重組改造。社會學的結構功能學派所持的理論,非常重視「社會化」的歷程,指出個體將社會或他人的價值內化而成為自己的價值觀,變為自己人格結構的一部分,作為引導本身行為之規範。強調「內化」作用為價值形成之關鍵,人對於存在的「社會價值」之實體,經過訊息溝通的認知處理,而逐漸形成自己的價值觀以自我引導。 第五次團體 就Erikson的社會心理發展階段而言,國中生正處於邁向成人的「過渡(in-between)」時期,自我的統整或混淆會影響自我價值感與人生意義感。隨著漸漸遠離青少年期,意味著可能正經歷著某種消失或失落;邁向成年早期也蘊涵另一種統整、再生、希望與力量,如不能順利度過生命發展中的失落與悲傷,甚至於重大的喪親悲慟,很容易失去人生的目標與方向,嚴重者還可能會有偏差行為的發生。因此,適度地引導其面對生命發展過程中的失落與悲傷、找出人生的意義與方向,甚為重要。 Erickson的發展理論指出,人類一生的發展可分為八個階段,每一個階段都有特定的危機有待解決,而Erickson將危機視為生命的「轉捩點」,是發展上往前進或倒退的的關鍵點。在這些轉捩點上,我們可藉由解決內在衝突而往前發展,或因解決衝突的失敗而退化。我們的生活,絕大部分正是各個階段裡所做的選擇造成的結果。 藉由指出生命各個時期所面臨的挑戰,我們將能瞭解到,早期的人格發展會影響後期生活所做的選擇。這些階段並不代表所有人都會經歷同樣的歷程,事實上,個體的發展可能會有許多變異情形,例如:在青少年時期有相同的發展課題和問題,但每一位青少年對於發展課題如何回應,皆有其獨特性。重要的是生命的連續性〈continuity〉,我們幼時的經驗,對我們如何步入青少年時期,會有直接的影響,而我們能不能順利通過青年時期的課題,和我們能不能應付成年期的轉捩點也大有關聯。若我們在青少年時期並未發展出清晰的自我認同感,則要在成年時期找到生活的意義,就會有困難;當我們從目前這個階段步入下個階段,有時會遭遇到阻礙,而這些阻礙常是過去的時期之基本心理能力未精熟的結果,當我們遇到這些障礙時,可以視為繼續前行的路標,標示著成長的機會。所以,幫助國中生來探討生命中曾發生過的重大事件,有助其發掘並瞭解在其生命當中關鍵的「轉捩點」! 第六次團體 團體的結束階段,其性質是鞏固於終結階段,主要出現的任務就是要處理成員對團體結束的分離與感傷的事實,對整個團體做回顧與分享回饋,請成員評價團體的成效,並將所學推廣到日常生活情境中。此階段的領導者任務有: 一、處理成員面對分離的情緒。二、給予成員時間機會處理團體中的未完成事件。三、使成員彼此給予及接受建設性的回饋。四、幫助成員統整團體中所學的經驗。五、使成員落實在團體中所學。(Corey,1982)
在第六次團體的設計中,暖身活動的幻遊回想曲,就是以幻遊的方式帶領成員回顧前五次團體,並將團體經驗帶回來分享及回饋,接下來以小卡的方式,對團體中的每位成員做回饋,讓成員去感受接受回饋與給予回饋的感覺,最後發下團體回饋單,讓成員對團體做出成效的評價,並討論如何把團體中的經驗落實到生活情境中,有助於團員完成團體最後階段的任務。 十、參考資料: 1.
謝麗紅(民91)團體諮商方案設計與實例。台北市。五南書局。 2.
黃惠惠(民85)自我與人際溝通。台北市。張老師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3.
Gerald Corey(1995)張景然、吳芝儀譯。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台北市。揚智文化。 4.
張春興,《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出版社,1991年11月二版〉 5.
原著:黛安娜•巴巴利亞、莎莉•歐玆,譯者:黃慧真,《發展心理學》,〈台北:桂冠出版社,1994〉 6.
吳秀碧(民89 )團體輔導的理論與實務。彰化市。品高圖書出版社。 十一、單元設計大綱:
十二、分次單元設計及單元中所使用之書面資料 第一次團體
※幻遊指導語:現在,請你輕輕的閉上眼睛,找一個自己覺得最舒服的姿勢坐著,感覺身體慢慢的放鬆、放鬆、再放鬆(停頓)~~~~~~~~~~ 還記得第一次參加團體,用撲克牌抽座位的時候,大家還你推我擠的情形嗎?記不記得那顆大家搶著拍的紅色汽球呢?還記得大家說過的綽號嗎?一起定的團體規範還記得多少呢? 第二次團體時,每個人都畫了自己的畫像,還記得上面寫了些什麼呢?畫出來的跟自己像不像呢?還記得泊瑟說他很會玩電腦呢!小偉跟高中生比賽籃球還打贏了呢!在「聽你聽我」的活動中,還記得別人寫給自己什麼話嗎?這些話跟自己想的一樣嗎? 第三次團體,大家都能很快的認出自己的橘子,好厲害喔!還記得自己是怎麼認出來的嗎?接著,我們還趴在地上選出一些心型特質卡來代表自己的特質,回想一下,自己的特質是什麼呢?當時貼了哪些特質呢?(俊曄把特質卡貼的整整齊齊的喔) 還記得競爭激烈的拍賣會嗎?大家狠厲害的只用了4顆彈珠就標到了自己想要的價值觀,溱佐還一口氣用3顆彈珠下重注標到財富呢!想一想,這些價值觀帶給自己什麼影響呢? 第五次團體中,我們坐著時光機,回顧了自己的生命故事,每個人都說了屬於自己的故事:像嘉駿心愛的小狗、俊曄常常搬家、群偉認識了好同學、泊瑟跟家人去小木屋渡假、溱佐跟爸媽去逛百貨公司很開心……哇!大家的故事都蠻精采的呢! 好,現在慢慢的回到現在,最後一次的團體中,數到三,請大家把眼睛張開,回到團體來,一、二、三……………
著作權聲明: 1.本文經作者同意提供本【諮商專業倫理研究室】網站使用,著作 權歸作者與本網站所有 2.讀者可基於教學,訓練與研究之用途列印本文,但在此等用途使 用時不可向進一步之使用者收費 3.本文不可在未得作者同意下使用於出版、販賣等商業營利行為 4.當你進行列印或儲存等使用本文之動作時,即表示同意遵守上述 聲明之約定 5.本著作權聲明視為本文之一部份,讀者於使用本文時應同時加以 呈現 6.基於推展學校輔導工作之目的,各校輔導人員可更改此方案內容 以為各校所用,此等用途時請加註參考自本文之說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