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蘋果天堂~~兩性關係成長團體 一、團體名稱: 青蘋果天堂~~兩性關係成長團體 二、團體目標: 1、協助成員認識愛和喜歡的差異。 2、協助成員了解性別角色的影響因素。 3、協助成員了解兩性差異,學習雙向溝通方式。 三、團體性質:教育性、成長性、結構性、固定成員團體。 四、領導者訓練背景: 領導者為彰化師大輔導與諮商學系四年級學生,曾修習:普通心理學、人格心理學、發展心理學、諮商理論與技術、團體輔導、團體諮商、兩性關係、性發展與教育、親職教育、婚姻與家庭、人際關係和團體諮商實習等。曾帶領一次高中生「人際關係成長團體」。 五、團體對象:和美國中國一學生,共八名女生。
六、招募方式與甄選方式:以班級宣傳進行招募(附件A),有意願者填寫報名表,現場交給帶領者, 優先錄取參與動機較高者、對團體內容較期待者。 七、時間頻率及次數: 本團體自民國九十年三月九日起,配合學校段考時間,前一、二週內各進行兩次,之後每週一次,共進行八次,每次四十分鐘,利用輔導活動時間,詳細時間如下:
八、地點:和美國中團體諮商室。 九、理論基礎 (一)成員之特徵與需要(基本理論): 人類經濟活動由農業、工業到資訊時代,教育普及、科技發達,使得兩性受教機會日趨平等。在許多工作職場中並非單一只以男性為主,漸漸的女性在工作中的角色與職務的加入,更突顯了兩性如何相處的重要性。在國中階段的學生多處在男女同校或同班的環境中,因此,如何和不同性別的同學相處,是學生每天必須面對的生活主題。此外,在這個時期的學生正處於對異性充滿好奇與興趣的階段,他們需要更多對兩性交往的引導。(郭麗安,民87)。和學生討論喜歡與愛的不同、澄清自己對愛情的價值觀、兩性性別角色的差異、及學習兩性如何溝通則成為此次團體的主要內容。 人類一生的發展可分為嬰幼期、青春期、青年期、成年期及老年期等不同的階段,而對國中的青少年而言,則是一般人所稱的青春期階段。何謂青春期?青春期(puberty)的名稱來自拉丁文”pubertas”,原意是「成人的時期」,也就是表示個體從性機能尚未產生作用發展至機能成熟的階段,此階段中,個體性發育成熟,具生育能力。(胡海國,民71)。以上是從生理角度所做的定義。 但是Erikson(1968)從人格發展的觀點,認為青春期是性別角色發展的重要關鍵。能夠了解並欣賞接納自己的性別角色的人,個人的人格發展才能統整,心理上才不會衝突。反之,就容易造成性別混亂(bisexual diffusion),影響成年期與異性親密關係的發展。(張春興,民8 5)。而性別角色(sex role)是指用來描述「在特定社會文化下,適合某性別之行為、態度、權利、義務、功能」(蘇建文等,民83)。在內容上包括了: 1、 性別角色刻板印象:乃是多數社會成員概括化而期許於兩性的特質與行為、即將男、女歸類於被視為應該歸屬的類別,而不考慮個別差異的存在。 2、 性別角色分化及性別角色行為:乃指兒童的實際行為符合性別角色期待的程度,例如三歲以上的兒童在選擇玩具上便以合乎自己性別角色刻板印象為主。女生較傾向扮家家酒、洋娃娃;而男生則較偏向玩積木、球類或機器人等。(蘇建文等,民83) 又以兩性的性心理發展階段來看,國中生正處於性探索期,兩性心理發展有很大的差異,多數的男生會由生理的立場來積極探索兩性關係,如看黃色書刊、黃色錄影帶、性幻想、上色情網站等;女生則多由浪漫、純情的方向來發展兩性關係,如幻想心目中的白馬王子,看愛情小說、浪漫的電影、視感情為一生中最重要的投注,易產生羅密歐及茱麗葉的情懷,甚而為情走上絕路。 (黃天中,民84)。
此外,Maslow主張人天生是一種社會性動物,因此當生理和安全需求於獲得部份滿足之後,個人所追求的就是他人所接納、所熱愛,即愛與隸屬感。同樣的,Sullivan
(1953)亦將親密視為一種需求,在兒童期與青少年期,親密的對象是同性的同伴,到了青春期時,親密的對象轉為異性朋友。社會學家將J.Lee(1977)將愛分為六種類型 1.浪漫之愛(eros;romantic
love):以理想化的外在美為基礎且充滿浪漫激情的愛。 2.遊戲之愛(ludus;game
playing love):視愛情為獲對方青睞的挑戰性遊戲,避免投入過多情感而不停更換對象,享受過程樂趣。 3.友誼之愛(storge;friendship
love):為一種共同成長的平穩之愛,亦較無變動激情的愛。 4.占有之愛(mania;possessive
love):對情愛的需求是強制的、排他性且情緒起伏亦較大。 5.現實之愛(pragama;pragmative
love):為條件式的愛。 6.利他之愛(agape;altruistic
love):視愛為不求回報之愛。 另外,Sternberg(1988)也提出愛情三角理論,認為愛情三元素為親密、熱情和承諾: 1.浪漫之愛:親密與激情所組成的愛。 2.同伴之愛:親密與承諾所組成的愛。 3.昏庸之愛:激情與承諾所組成的愛。 4.完美之愛:親密、激情與承諾的交互作用,意謂真愛的本質。 綜上所述,國中階段的學生對於異性的看法,受生理、心理及社會三方面的影響,因此建立正確的兩性觀、感情觀,對青少年而言是非常重要的工作。 (二)協助之方法與策略(活動設計理論): *團體開始的理論及方法 團體的初期階段是一個定向和探索的時期,此階段的任務有確定團體的結構、成員相互熟悉、並探討成員的期望。在這個階段中團體成員們應該要了解團體如何發生作用、確定自己的目標、明白自己的期望並尋找到在團體中的位置。協助團體成員彼此熟悉有助於團體凝聚力的形成及信任感的建立,以使團體能得以持續發展。確定團體的目標可以協助成員在團體中能勇於嘗試、冒險,並將在團體經驗中所得應用在團體以外的情境。而讓成員知道團體中所進行的討論與活動的性質,有助於降低成員的緊張度並使活動的進行較為順利。讓成員分享對於團體的期望可以讓團體的領導者了解成員的不同需要,以進一步去澄清團體的目標。團體規範則是一個團體運作、秩序維持的準繩。因此在活動設計上有,增進成員認識的「記者時間」及凝聚團體動力的「藍色蜘蛛網」。 在活動主題的設計上,先讓成員對自己是一個怎樣的女生,有一個概念化的認識。Basow(1992)認為在個人層面上對於身為男性或是女性,自我的信念或態度,將會對個體的性格產生一定的影響程度。而性別角色的形成過程,與生理發展、受社會同儕文化影響或是重要他人的期待等有密切相關。對大多數的人而言,男性化的特質通常和能力、工具性和活力有關;而女性化特質則會和溫暖、善表達、養育性字眼相結合。例如:男性項目:剛強的、有主見的、自主更生的。女性項目則有:富同情的、輕聲細語的、愛小孩的。(劉秀娟,民87) *團體中期~轉化階段 在團體進入第三次、第四次時,為能進入有效的工作階段,成員通常會經歷一個相當艱難的轉型階段。在階段中成員們會面臨自己的焦慮、抗拒及矛盾衝突,因為自己必須在公眾中展現更多不為人知的自我,或是害怕被評價和被誤解;但同時也可能會有挑戰領導者的權威或是攻擊行為的出現。 (Corey,1995)所以在討論形成成員性別文化的因素及影響中,領導者必須給予成員更多的支持及開放的空間。 在活動設計中,接續第二次團體活動內容,將性別角色的視野由台灣拉到其他國家,(如美、日),這樣的方式是讓成員以自身的生活經驗出發,統整自己在面對多元文化的過程中,如商品廣告、日本少女漫畫等。能說出自己對不同國家男生或女生的認識中,再反看自己身在台灣於青春期階段對自己性別的認識所依據的方法,當成員能對自我性別意像有更多的了解時,是為成員在社會危險性的傷害中(如性騷擾、約會強暴)能有一種較適合保護自己或解釋原因的方式或信念。 *工作階段~~凝聚力和效能 工作階段探討是重大問題及採取有效行動,以促成理想行為改變。而凝聚力可能在團體初期己發展,但工作的凝聚力才成為團體歷程的一個關鍵因素。因為如果團體成員能真誠地表達自己深層的重要個人體驗及苦惱,使成員們經由在別人身上看到自己,而與他人認同即能把團體聯結在一起。可知此時期的凝聚力為團體提供了向前的動力。在第五次活動設計中以心理學家魯賓所做的『喜歡量表』與『愛情量表』的分析,將愛與喜歡分為二種不同的性質和情緒狀態,這兩種有許多共同處。二者所不同的是愛情以依附感、關懷感和親密感三個要素;而喜歡只是正面的感受和好感、喜歡和崇拜,釐清男女在交往中,自己和對方情緒狀態是喜歡、還是愛,有助於日後獲得更完滿的結果。另外,第六次團體則再進一步澄清成員對於愛情價值觀的看法,省視自己在面對情感問題會出現的態度及想法。第七次團體已漸漸進入最後階段,除了回顧工作期中的經驗與收穫,也教導成員在EQ中談感情,以溝通、尊重的態度,對待他/她人;同時也以理性及冷靜的方式瞭解自己在兩性互動中的學習。 *團體結束的理論 在第八次團體的設計中,暖身活動的回顧就是帶成員準備進入結束的狀態,愛的小卡的活動中,可以讓成員有彼此回饋的機會,同時在回饋中強化他人對自己的印象,最後結束部分,以輕音樂緩和成員的心情,並且讓成員有機會評估團體對自己的影響,此活動有助於成員完成團體最後階段的任務。 (三)現有之團體活動或設計方案(活動設計參考資料): 1、落實兩性平等教育之教學策略研究 洪久賢/台灣師大教育學系教授
蔡長豔/台北市教師研究中心研究員 本研究旨在驗證國中家政科落實兩性平等教育的教學方案與策略之教學成效,歸納落實兩性平等教育之有效教學策略,以供推廣及改進國中家政教學之用。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方案經學者專家審定後,進行實驗教學,並質性分析其成效。本研究之實驗對象為台北市內湖國中學生,選取實驗組兩班共63名學生,對照組兩班共62名學生,實驗組進行一學期的家政科融入兩性平等教育之教學。本研究主要發現如下:實施國中家政科融入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方案,採「兩性教育單元主題融入」與「伺機融入兩性平等概念」方式,對提升實驗組學生的性別意識,有顯著的成效。實驗組學生性別意識成長之分析:1.激起學生的性別自覺,願意敞開胸懷傾聽意見、敏於察覺性別歧視,面對自我價值觀;2.突破傳統,提出「著重個人特質,而不因性別差異而限制個人發展」的觀點;3.脫離性別不平等的家庭背景影響,願意主動從生活中自省;4.結合學識與生活經驗,重新思考兩性如何定位與對待,建構兩性互重、和諧的性別觀。依據研究成果,本研究分析出落實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效能之因素。教師懷抱著自我反省,樂於改變,勇於創新的心態,在兩性平等教育教學活動進行後,加以省思並檢視整個教學過程,教師的自我省思與批判,以及思慮學生所需要突破的性別意識障礙,與待重構的兩性平等概念,此為兩性平等教育改進之重要依據。
2、輔導系88級陳怡璇,讓我歡喜讓我憂國中生兩性關係成長團體方案 3、輔導系88級鐘美芳X + Y世代∼兩性成長團體方案
4、輔諮系90級曾雅琴、吳昭瑩、張梅楓,享愛-Enjoy
your love 愛情關係探索團體 十、參考資料 1、鄭玄藏(民81):兩性角色。學生輔導通訊,19,p12-17。 2、蘇萍(民81):從國中生的性觀念談起。學生輔導通訊,19,p26-30。 3、張春興(民85):現代心理學,東華書局,台北市。 4、張景然、吳芝儀譯(民84):團體諮商的理論與實務。揚智,台北市。 5、胡海國(民71):發展心理學:桂冠圖書。台北。
6、郭麗安(民87):與您一起談性說愛。學生輔導通訊,56,p1-6。 7、邱美雪(民87):從EQ中學習談情說愛。學生輔導通訊,56,p34-36。 8、李美枝(民86):社會心理學。大洋出版社。台北市。 9、蘇建文等(民83):發展心理學。心理出版社。台北。 10、黃天中(民84):生涯規劃概論。桂冠圖書。台北。 11、劉秀娟(民87):兩性關係與教育。揚智。台北。 十一、單元設計大綱:
十二、方案設計 第一次團體
第二次團體
第三次團體
第四次團體
第七次團體
著作權聲明: 1.本文經作者同意提供本【諮商專業倫理研究室】網站使用,著作 權歸作者與本網站所有 2.讀者可基於教學,訓練與研究之用途列印本文,但在此等用途使 用時不可向進一步之使用者收費 3.本文不可在未得作者同意下使用於出版、販賣等商業營利行為 4.當你進行列印或儲存等使用本文之動作時,即表示同意遵守上述 聲明之約定 5.本著作權聲明視為本文之一部份,讀者於使用本文時應同時加以 呈現 6.基於推展學校輔導工作之目的,各校輔導人員可更改此方案內容 以為各校所用,此等用途時請加註參考自本文之說明 |